广泛分级阅读

很多家长抱怨海外没有大环境,导致孩子中文学不好,却忽略了,图书就是海外学生的中文大环境。 在多年海外中文教学摸索中,我们常常想,古代的文人,比如李白,杜甫,苏轼,他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汉语的? 无论如何,肯定不会是做大量的练习题,大概率是通过阅读习来的。 但是,识字不够,容易产生抵触情绪,抗拒阅读;缺乏阅读,就会形成汉字孤岛,识字更慢。 识字和阅读彼此影响,处理好了,就会相互促进,处理不好,就会相互掣肘。 为学中文在实践中,通过综合识字系统,跟踪、评估、测试和提升识字量;通过广泛分级阅读,帮助孩子建立兴趣,培养阅读自主性。 识字和读书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正向循环,帮助学生摆脱中文学习困境。 广泛分级阅读,因为广泛,选择面宽,容易找到兴趣点,增强了动力;因为分级,难度适中,保持阅读顺畅度,培养了信心。 琪琪和熙熙在6年的学习中,通过这一方法,读了至少100万字的图书,促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汉字。 从效果来看,在这些图书中,总有孩子特别喜欢的类型,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,其他家长碰到的孩子不愿意读中文的情况; 反而是,孩子们读书时往往废寝忘食,经常需要我们要赶着去吃饭,出去玩,和休息眼睛。

常见问题

对于华人子女,中文学不好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阅读的问题。没有在相应的年龄读到相匹配的书籍,这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: 比如识字不牢,由于缺乏阅读,学习过的生字不能经常出现在不同语境中,形成一个个汉字孤岛,孩子不能有效联系起来,特别容易遗忘。 又比如听说退化,大量日常接触不到词语,只能在大环境中获得,而中文大环境在海外是缺失的。 长此以往,孩子在使用中文交流时就会出现听说退化,语言迟钝的现象,或者直接切换成更为熟悉的英文。

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说,这是因为识字量不够。这话对也不对,在我们看来,这是小朋友心智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不匹配的问题,是一个分级阅读的问题。 6岁的小朋友,刚开始认识二三十个字,那就看相应的二三十字的绘本;认识二三百个字,就看相应的二三百个字的绘本; 这个时候的水平,还不存在识字量够不够的情况,即使不够,也很快能补上来。 这样循序渐进,识字和阅读都会互相促进,互相提高。怕的是,家长没有在孩子每个识字阶段,阅读能力范围之内,提供相匹配的图书。 如此以来,如果一两个阶段都没有做相应级别的阅读,跳了过去,到了后面跨越太大,阅读就会力不从心。 结果,因为汉字不熟悉,当前级别的读不了;又因为随着年龄心智增长了,低级别的书太无聊,不愿读 —— 这就是所谓的“孩子不喜欢读中文的问题”。 不同的学习阶段,需要培养不同的阅读能力。 试问,一个孩子,之前没有系统进行过分级阅读,等到12岁时,符合他心智的文章需要2000多字,他读不了;但只需要200字的绘本,对他来说,又太乏味。出现了这种情况,孩子怎么会喜欢读中文?

要让孩子喜欢阅读中文,一是要分级;二是要有趣。很多孩子没兴趣读中文,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到这两点。 让孩子读课本,他可能不乐意;那如果让他读《哆啦A梦》,《三只小猪》呢?能从画书上记住的汉字不也是汉字吗? 当然,随着年龄增大,孩子肯定不会只选择卡通书了,只要是感兴趣的,都会乐此不疲的读上一两个小时,甚至更长时间。 只要图书数量够多,孩子总能在对应的年龄阶段,阅读能力之内,找到感兴趣的图书。 海外没有中文环境,但也没有国内中文考试的压力,让孩子在阅读能力的级别内,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,不需要有太多限制, 反而会激发出更多中文阅读的兴趣。

逼着孩子被动读书,自然是没有办法读完。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自主阅读。 按照前面分级阅读的方法,培养阅读兴趣,孩子们就会主动读书,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。 有了兴趣和习惯,识字量和阅读量便会大大提升,到了四五年级后,一天读个几千个字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。 长此以往,日积月累,何止百万!借用一句话,人们常常会高估短期的成绩,而低估长期的进步。

主要有三点原因。 一是,儿童正在长身体,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伤害较大。 二是,孩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设备或者使用软件上,而不是阅读本身。 三是,小朋友读书有时不是完全按顺序,经常会来回翻看,这种情况下电子书不易随机定位,没有纸版图书方便。

由于海外公立图书馆的中文书,普遍存在数量匮乏,不易借到,内容陈旧,等等一系列的问题; 而一些所谓的分级阅读App上,基本上都是在几百个识字量以内做的粗略分级,远远达不到分级阅读的目的。 因此,我们依据教学实践,对几百本图书,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和识字水平,进行了整理分级,使之与每一级匹配,直到掌握全部常用汉字。

部分图书展示

联系我们

微信

微信号: weixuechinese